清军现在还控制着榆林这个通往北面草原的要口,而很显然,秦军在榆林外并没有兵马布置。
坐镇榆林的勒克德浑一直有向草原撒出探马,可显然他没丝毫的发现。
大草原虽然广阔,可行军打仗却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蒙头走的。
你就是不考虑粮道的问题,也要考虑水源补给不是?
要知道榆林外头,除了靠近榆林一带的绿地外,那就是茅屋素沙漠啊。
在明朝中后期时,为长城城墙“扒沙”一直是一项国家大事。扒沙费用浩大让明朝的文武百官们愁得抓耳挠腮。可不扒沙的后果是“虏骑出入,如履平地;掠我财物,淫我妇女”。
所以恶劣的地理环境限制了秦军的行动轨迹,勒克德浑撒出去那么多人紧紧盯着方向,一旦有秦军活动的痕迹,是绝逃不过他的眼睛的。
而既然勒克德浑没有发现,那就很大可能意味着没有秦军,这可不就是一条唯一的生路吗?
从榆林出塞,穿过毛乌素,渡过黄河,再往北可不就天高任鸟飞了?
不说多,只要能突出去一两万八旗,岳乐就有足够的信心去坚信鞑清能逢凶化吉,重新崛起。
这不是他看不起喀尔喀蒙古的,而实在是喀尔喀为首的漠北蒙古,真心没什么值得被人所看重的。
论人口,他们连漠南蒙古的一半多都没有,可能都不足二十万人,并且历经的战事也远远不如漠南和漠西蒙古丰富。
前者一直夹在明清之战中,以至于丁口大减,后者也历经了固始汗征服藏地和对俄对中亚哈萨克一系列的战事。
并且喀尔喀蒙古也不是卫拉特蒙古那样有着固始汗这么个共认的领袖,至少大部分的卫拉特蒙古承认固始汗的领导地位,可喀尔喀蒙古呢?
他们自身三部之间都还内斗不断。
只要历经百战的八旗兵能有个一两万人逃入漠北草原,岳乐怎么看都觉得喀尔喀蒙古根本不值一提。
而有了十几二十万的喀尔喀蒙古做养料,岳乐相信鞑清必将崛起。
只不过他自己是注定看不到那一天了。
或许很快他就要死在秦军的枪炮下了。
岳乐吩咐两个侄子去做事,自己便出现在了前线阵地,举着单筒望远镜不足的打量对岸的炮兵阵地。那黑黝黝的炮口似乎更多了。
蒲津的黄河水面拦不住对岸的重炮,更拦不住秦军的渡河。
别看他们这儿也准备了很多的火箭,也准备了一些大小口径的火炮,但差距真太大了。
何况谁又敢说秦军就真会盯着蒲津这一个地点渡河呢?
楚汉相争时候,韩信平魏王豹之乱,不就是过不了蒲津便绕道黄河上游的夏阳强渡,这才平了魏王豹之叛吗?
然而秦军有充裕的兵力来分兵渡河,岳乐手中可没有充裕的兵力沿河节节布防。价值河西那边的噩耗也不可能长时间封锁,这怎么看他这里都是要玩的局面。
但身为宗室大将,哪怕社稷要亡,岳乐也断无退缩逃避之理。
甚至连长安的多尔衮和潼关的阿济格也都是这么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