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陈循出声道,“老夫觉得,不如内阁修书一封,六百里加急送去梧州,把事由述给盐山公听。听听他对两广军务的看法,也可请他举荐一位继任者。”
“嗯,这样更稳妥。”江渊开口赞同道。
高谷、商辂、萧鎡三人各自想了想,觉得也不错,便都同意。
见大家议好了第一件事,陈循说起第二件。
“王公(王一宁)告老还乡,内阁出缺一员,皇爷的意思是要补一位,先让我们举荐几位,以供乾纲独断。大家都提几个人吧,议一议!”
“皇爷意属王简斋日久,老夫觉得补阁老非他莫属。”陈循首先提了王文的名字。
众人神情怪异,高谷不客气地说道:“王简斋啊,资历、能力确实有了,可是南直隶离不开他啊。赈灾济民,修葺城池,整建河工,恢复民生,今年怕是都离不开王简斋。”
说到这里,高谷越发地义正言辞。
“我等深受圣贤教诲,以济世安民为己任。升迁事小,抚民事大,王简斋是为举世名臣,声孚海内,应该不会因个人名利而弃南直隶百万百姓不顾吧。”
陈循一时语滞。
南直隶不会离开王文就崩溃,百万百姓不会离开王文就要饿死。你说得这么玄乎干什么?
可是这话陈循却说不出口——因为这违反了当前的政治正确。
萧鎡说道:“我举荐户部右侍郎李原德(李贤)。他宣德八年中进士,历任吏部、兵部和户部,多有建树。景泰二年上《正文十策》,深得皇上首肯,朝野敬佩。李原德气度端正凝重,奏对切中机宜,补阁最合适不过了。”
陈循和高谷不由自主地对视一眼,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内阁有商辂这位能力极强的后辈,已经让两位如坐针毡,危机感十足。
李贤的才华和能力不弱于商辂,资历和名望更远超商辂。要是把他也补进来,我们两个老家伙岂不是可以对唱一曲凉凉?
“李原德确实再合适不过,可是户部和兵部都离不开他。山阳公(户部尚书金濂)和于少保肯定不会放人。”
按照例制,入内阁只加虚衔,如大学士、尚书侍郎、三公三少等,参预机务,并不实际视各部实事。
陈循话刚落音,高谷马上附和道:“陈公所言极是。李原德入了内阁,六部事宜怎么办?怕是要误了国事朝政。”
看到首辅和次辅难得地达成了一致,商辂、江渊和萧鎡都知趣地不往下说。
“彭可斋(彭时)正统十四年就奉诏入阁,参预机务。景泰元年丁忧,期满后迁左春坊大学士,任职翰林院。现在内阁出缺,商某举荐彭可斋回任。”
回任?
商辂的话让众人沉思起来,尤其是陈循和高谷,心里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圈。
彭时是正统十三年状元——这个不足为奇,商辂还是国朝立朝以来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猛人。
关键是彭时年轻又资历尚浅,就算再有才华也难以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嗯,这一位可以有。
萧鎡和江渊很快也出声赞同,没有异议。
众人达成一致后,陈循继续下一个议题。
“有黄河沙湾河段(在今山东阳谷)决口已有七年,朝廷先后派多位官员治理,但却始终未能平息河患。皇上甚是恼怒,要内阁好好议一议,选出一位切实肯干的能臣来。大家可有合适的人选?”
众人听了陈循的话,都在心里好好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