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王戎 知交半零落(1 / 2)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首页

在历来的史家眼里,王戎都不是个光彩的人物。

在《晋书里,竹林七贤分成两卷:阮籍、阮咸、嵇康是一卷,都是在司马氏和曹氏的政治斗争里拒不合作的反对派。早死而鲜有事迹传世的刘伶和山涛、王戎、向秀则另为一卷,后面这三个人,由魏入晋,在嵇康死后都成为司马氏朝廷的重臣。王戎,和山涛一样,被认为背叛了竹林名士那种“不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史家的褒贬,一目了然。

在我们的眼里,竹林名士代表了对个人感情的崇敬,对虚伪礼法的蔑视,有美酒,有美男,有当世最精彩的言论,最一流的思想,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凛凛不带一丝烟尘的气味。却少有人注意,以公元262年嵇康之死为分界线,竹林七贤旷古的放达忽然销声匿迹。当自由的思想撞上独裁的屠刀,当自由散漫遭遇权力的规训,最后屈服的一定不会是强权。竹林集团的下场只是这条亘古定律的又一个注解,王戎则是这个注解里耐人寻味的一个符号。

王戎年少聪慧,小时候和伙伴们一处玩耍,伙伴们见路边李树上结满了果子,纷纷爬树去采,只有王戎冷眼旁观:树生道旁,却能够保留一树的果实,它结的定然是苦果子。

它像是一个寓言,预示着王戎由高蹈入凡尘,本可以留千载风流名却身后受尽白眼的一生。王戎就是那棵树,春华秋实,在天下名士少有善终的曹魏禅代之时寿终正寝,但光鲜的外表下藏着苦涩的内心。

木秀于林,是他年轻时候的聪慧外显。王戎祖籍山东琅琊,就是闻名于卧冰求鲤的王祥,东晋时候出了王导、王羲之的琅琊王氏。王戎十五岁的时候在家里见到了比他年长二十岁的阮籍,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阮籍对王戎的评价是“清赏”。能让对人没有半分虚与委蛇,以“青白眼”示人的阮籍另眼相待,可见王戎在清谈场上的见识。

曹魏至司马氏西晋时候的清谈,人伦识鉴是主要内容。王戎的人伦识鉴在当时有盛名:他说山涛,“如璞玉浑金”——人们都知道他的贵重,却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说他的美男弟弟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然而却“自然是风尘表物”;说他的女婿、著名的玄学家裴頠——“拙于用长”。他很不喜欢他的族弟王敦,从来不见他。后来晋室南渡,王敦果真造了反,这些都一度被传为美谈。

顺理成章,王戎也成了“竹林之游”的一员。同样地崇尚自然和自在,藐视已经不合时宜的礼法,相当的智慧和修养在几个好友之间激发出了无数的火花,这一段竹林悠游的生涯,成了七人中年纪最小的王戎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王戎的垂暮之年,距离阮籍谢世,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他偶然经过他们一道喝过酒的黄公酒垆,当垆沽酒的老翁还在,酒香和当年亦无分别,王戎静立良久,对着同行的人感叹道:“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酣畅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视此虽近,邈若山河,记忆可以自动删除所有不甚光彩的插曲,呈现近乎神话的完美。然而事实却总是带着土腥味。

入晋之后,王戎历任相国掾、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晋灭吴统一中国之后又做过光禄勋、吏部尚书。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是皇帝身边传达命令最有实权的官,起家四品,历来为三公或者大族的后代担任。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总管选官事宜,终魏晋之世,这三个官位几乎时时处在名士集团和礼法集团两个政治集团腥风血雨的争夺之中。然而王戎却把这三个最重要的官都当了一遍。官场得意的他又一次成为天下的靶子。不论是对名士集团的背叛也好,还是中国人枪打出头鸟的习惯使然,总之,王戎坐实了竹林叛徒的骂名。只是少有人发现,王戎和阮籍以及嵇康的人生理想本就迥然不同,一时的交集不过是人生中偶遇的插曲,必然要分道扬镳。

陈寅恪先生曾经分析过竹林七贤的人生理想: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而痛恨名教,而王戎是老庄和周孔并尚。他一方面渴慕着老庄式的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却也并不排斥礼法和国家的官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