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独尊儒家也是一样,其实没有结论,某种意义上就是结论,说明不再独尊儒家也就这么回事,老百姓知道了,最后就习惯了。
这是一种被后世验证了的社会效应,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明白啊,他们身处其中,往往最后也是随大流,见怪不怪了。
天启皇帝用这一招软处理,没有给出官方结论,没有否定少壮派的观点,其实就是默认。
从开办部办学院、省办学校起,这场争斗其实已经开始,可那个时候保守派因为利益妥协了,再来上这么一场舆论风波,保守派其实已经输了。
关键是皇帝没有采用极左极右非此即彼的做法,依然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科考录取名额依然没有减少,这在保守派看来,他们也不算失败。
读书人这个阶层是大明的知识分子阶层,其实从他们内心来讲,也认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种合理正确的生态,这是一种文化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生态,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态。
在许多时候,这是一种求之不得的社会生态。
所以关于是否独尊儒家的讨论,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无论是少壮派,还是保守派,双方都觉得自己一方没有失败,成为一种合理存在。
哲学上的观点,存在即合理,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这种状态。
天启皇帝对于这样的结局很满意,润物细无声的改良,对国家的损害是最小的,虽然他搞出的动静谈不上潜移默化,但争论局限于舆论,而非斗争,没有暴力,已经非常好了。
有时候他甚至觉得,留着建奴慢慢搞死他们,或许会对他将来的社会改革更有帮助,只要一次次的战胜建奴,就能一次次的吃到胜利的红利。
可他现在天天努力训练教导营,就是想一次性的歼灭建奴,一次性的解决掉这个心腹之患。
其实现在的大明军队,跟建奴骑兵野战,依然没有优势,如果丁守中的军队练成,再加上大量的火枪兵和炮兵,熟练配合,或许可以跟建奴骑兵野战硬拼,只是明军想要取胜,牺牲肯定是相当大的。
毕竟建奴骑兵的机动性太强了,如果他们不想硬拼,大可转头逃跑,依然可以保存主力,想要歼灭他们很困难。
唉,惆怅啊,现在居然在为是否一次性的干掉建奴而惆怅,真是奇葩,不,这是一种得瑟!
后金国这边,根本没有察觉他们和大明的实力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
皇太极已经决定出兵朝鲜,原本他想自己亲自挂帅出征,可是范文程建议他留守沈阳,因为上次旅顺之战的惨败,如果后金国全部主力出征朝鲜,大明和蒙古各部落或许会趁机攻入后金。
范文程感觉相当敏锐,他已经预感这次攻打朝鲜不会太顺利,旅顺失利就是预兆。
他们最后商定,由代善和阿敏率领本部人马,共同挂帅出征朝鲜。
代善实力强大,是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旗主,阿敏是镶蓝旗旗主,他俩合起来共有近三万女真骑兵,实力足够强大,再带上一些汉人降军和民夫,完全可以号称五万大军。
而自己和莽古尔泰留守沈阳,稳定后方,防止有人偷袭。
皇太极心里有谱后,马上召开议政会议,商定出征朝鲜的最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