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章 各方朝议(1 / 2)我,大汉使臣,请万邦赴死首页

大汉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离谱的拜将。

最离谱的当属韩信。

前一天还准备逃亡,被萧何追回来,没两天直接从没资历,没战功,甚至没有年龄的小小执戟郎,被拜为统帅汉军的大将军。

其次就是当朝丞相魏其侯窦婴。

七国之乱中,汉景帝在太皇太后的鼓动下,为了稳固皇权,平衡军方,直接将窦婴从外戚儒生,拜为大将军。

靖边将军,虽然只是一个杂号将军,七国之乱时,仅仅太尉周亚夫麾下,就有三十六位这样的将军。地位远远比不上大将军。

但安国少季太年轻了。

尽管下个月就是安国少季十七岁生辰了,但现在安国少季却是实打实的十六岁。

世间可闻十六岁将军呼?

“陛下,安国少季才十六岁,拜将的话,未免过于年轻了吧?”

“没办法,谁让朕看上的将军只有十六岁。”

刘彻大手一挥,直接在诏书上敲下了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封诏书,很难通过朝堂百官吧?”

韩安国有些担忧。

这封拜将的诏书,首先要获得太皇太后的认可,其次要获得百官的同意。

“太皇太后那边没有问题”刘彻打开了黄门刚刚送来的太皇太后的旨意,“太皇太后说了,她以后不会再管安国少季任何事情。在安国少季拜将这件事上,太皇太后不会反对。”

刘彻虽然年少继位,却并非不能亲政的天子。朝廷中的重大事宜,不需要求得太皇太后同意。

许多事只要太皇太后不反对,就能执行下去。安国少季的莽撞进言并非没有任何好处,起码窦漪房和刘彻都算是彻底看透了这個人。在刘彻眼中,安国少季虽然不是他的亲信,但当下却是没有人比安国少季更加值得托付兵权。

“虽然老臣和勋贵是个问题,但安国少季在儒生的眼中,还算他们的人,朕拜一名儒家弟子为将军,这是儒生拒绝不了的。”

刘彻这两天将朝廷百官的奏疏重新阅读了一遍,终于看透了这朝堂上真正的模样。

如今的朝堂分为了勋贵,外戚,老臣,和儒生四方势力。

从朝堂三公九卿的格局就可看出来。

丞相魏其侯窦婴,太尉田蚡为外戚,御史大夫赵绾为儒生。

而列卿之中,九卿之首的太常为栢至侯许昌是太皇太后的代言人,卫尉直不疑,廷尉瑕,大农令惠,主爵都尉奴,都是先帝留下的老臣。

勋贵的力量虽然经过了文景两任皇帝的削弱打压,在百官的位置上有所收缩,只有太仆灌夫作为代表,但在军队之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儒门一直以来在朝廷上都很有影响力,刘彻的大力重用算是给了这些儒生正名的机会。

刘彻本以为,儒生是自己一手扶上朝堂的,尤其是郎中令王臧,更从自己是太子时期,就担任自己的老师,只是没想到.....刘彻现在杀了这群儒生的心都有。

而老臣们虽然听刘彻的命令办事,但对于儒生的所作所为却是一声不吭,显然是想着削弱自己的权力。毕竟辅佐幼主才是这帮老臣权力最膨胀的的时候,刘彻未满二十被先帝提前加冠,显然断了这些老臣把控朝堂的念想,这些老臣多少有些不甘心。

借助招抚一事,既可以从朝堂上清除儒家,也可以打击天子威望。

而外戚的想法就让刘彻心寒了。

刘彻登基之初,最信任的是自己的舅舅田蚡。

没想到,在招抚之事上,田蚡竟然也选择对自己缄默。

刘彻被安国少季一阵诛心,帝王之心迅速成熟。自然看清楚了自己舅舅和母亲的想法。

太皇太后还活着,自己再长大些,实力再强些,就可以直接从太皇太后手中接过权柄。

王氏外戚根本没有在朝堂上发挥的余地。

这对王太后与田蚡来说,是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