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集团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资本规模上,已挤进万亿级别,而且不是股票市价。在技术上,污染物处理技术独占世界鳌头,机动车动力和相关零配件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同时,集团公司在册员工分为科研类和工程师类,以及其他服务人员。目前集团员工数量已经扩大到了万余人。
科研人员与工程师人员并不具有明显边界,因为他们所学习的理论体系完全一致。只是在不同工作性质上的叫法不同。
尤其是当超级实验室建立起来以后,科研类的员工和工程师类的员工经常性的调换角色。
他们进入研究所办公室就被叫做研发人员,而进入研究所的生产车间又变身为工程师。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研发与实际生产脱钩的毛病。
由于思源集团庞大和高效的零部件生产能力。导致公司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于是集团公司内部第一次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用思源集团的产能优势和质量优势,进行吞并其他所有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然后整个国内只存在思源集团旗下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这么做的好处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不会出现大量的次品和无效能源浪费。而且思源集团旗下的零配件生产原料,几乎都是来源于资源回收过来的。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工业生产物质循环的目的。
而其他那些公司。在这个方面几乎是空白的。他们还是处于低价压原料、人工、和看得见的成本,对于看不见的成本他们压根不在乎,也没有兴趣和能力去在乎。
所以,思源集团有必要进行行业整顿,从而让这些不怎么有能力改革的公司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剩下的只有思源集团。
另外一种声音,就柔和的多。他们认为,思源集团虽然已经有实力去做吞并的事情,但是短时间内要处理的事情和人员太过于庞大,对公司的稳定和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
并且,企业吞并太过剧烈会引发社会对集团公司的负面感官,对将来公司发展十分不利。
由于不能摧毁其他公司的产能来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只能想办法从其他方面去找突破口了。
经过他们这方人员的讨论和计算。思源集团可以与其他零部件公司进行合作。合作方式就是为这些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付费的生产技术和新型原材料。
一旦这些企业能够生产同等质量的产品以后,思源集团旗下零配件公司进行降产能。多出来的产能潜力用于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环节。
马晓峰与小慧讨论过,如何避开与国内其他公司竞争的问题。他们想过很多办法都不行,因为每个行业的产业链都非常完善,如果思源集团介入某一行业太深,会引起很大的连锁反应。
但是,不介入又不行,工业大循环的目标可不是开会学习就能解决的。只能一步步,通过各种利益捆绑和技术改造才能实现。就比如汽车领域的改造就比较成功。
思源集团将先进的,低能耗,高性能的汽车概念和实物生产出来让市场接受。当市场充分发酵,完全认可这种新的汽车模式后。公司已经进行完了相关产业布局。